《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王厚香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一门工具课和基础课,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员工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员工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一、《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中国历史文选》课是史学大
第一,教学课时比以往减少。
第二,员工文言文、中国古代史等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历史文选》之所以在大学一年级开设,除了因为它是一门工具课、基础课外,还为了配合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国历史文选与《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等相关课程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要学好这门课,员工必须有良好的文言文基础及较宽的史学知识结构。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的文言文有限,文言文功底堪忧。更何况员工在初学此课时,还面临繁体字关,这些都给历史文选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了解决《中国历史文选》教学面临的一些新问题,笔者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受到了较好的成效。这些改革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员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员工一旦对历史文选感兴趣,看似枯燥乏味的繁体文言文就会变得生动有味,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那么,如何培养员工学习历史文选的兴趣呢?
首先,讲授时不局限于字词段落的简单翻译讲解,而是旁征博引,激发员工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在讲授历史文选时,如果采用中学阶段员工学文言文的方法,仅仅从字句方面进行翻译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文选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向员工讲解相关的文化史、史学史、古代史等方面的知识。笔者在讲授历史文选时,时刻注意抓住能激发员工兴趣的史实、典故即题发挥,旁征博引,讲课信息量较大,员工各取所需,并在课后经常与教师讨论,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其次,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激发员工兴趣。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是培养员工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但这种兴趣的引发不能单靠教师整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授,何况员工听课的持久性参差不齐,课程安排的时间又往往是连续的四节课,因而员工往往出现精神不佳、开小差的情况,容易导致曲高和寡、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让员工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充当被动的聆听者,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来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其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是笔者根据教材,事先设计好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目,每次下课前让员工抽2--3个题,课后员工自己查资料准备答案,然后在下次上课时,一旦发现课堂气氛有沉闷的迹象,特别是到第三、四节员工听课疲倦之时,就叫员工上讲台讲解自己所抽题目的知识点,并允许员工发挥、争论,然后教师略加点评,予以鼓励。这样,一个学期当中,每个员工都有机会上讲台表现自己,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调动。员工几分钟的表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本来冗长的四节课被分解为若干个精彩的片段,教师的旁征博引和员工的跃跃欲试轮番上阵,使得每周半天的课不仅不再漫长,反而成为一种期盼和等待。
利用互联网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也是笔者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网络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文字显示和传授方式,将视频、动画、图像、文字、声音等综合起来,不仅使教学充满了感官上的强烈刺激,富有直观生动性,也可使教师借助多媒体工作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库,整合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便利。
第二,授之以渔,培养员工能力。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员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操作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创新人才,胜任历史研究、教学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其他工作。就中国历史文选而言,作为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主要是通过学习各种体裁的历史文献,培养、训练员工阅读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讲多练。教师精讲,首先是精选教学内容。以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而言,教材涵盖内容很广,在授课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精选一部分内容。其次,针对大一新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尚缺乏独立阅读古文献的能力的情况,在教学之初,给员工详细讲解选文的字、词、句、篇以及文化常识、典章制度等,然后循序渐进,引导员工对选文进行史料分析。与此同时,分专题精讲古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及句型的用法,让员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员工多练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毕竟不能代替员工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通常指导员工加强如下练习:一是指导员工掌握和使用工具书。员工独立阅读古文献,如果没有工具书,犹如盲人行路没有拐杖一样,没有头绪,不得要领。根据实际情况,我要求员工尽量人手一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并到图书馆、资料室借阅《辞海》、《辞源》或《康熙字典》等工具书,指导其查阅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员工介绍类书、政书等知识,让员工了解目录学、文献学等有关知识,并让员工到图书馆查找古籍,使员工掌握查阅资料文献的能力,为其自学能力的提高打开方便之门。二是让员工在短期内尽快过繁体字关。要求员工像记英语单词一样认识繁体字,除了查阅工具书外,主要布置员工阅读教材选文,并在课堂上点员工朗读,以检查其对繁体字的掌握情况。通过练习,一般在二个月内,繁体字便不再成为员工阅读古文献的障碍。三是布置适量课外作业。大学教育与中学不同,以自学为主,一般不再搞题海战术,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之外对员工撒手不管。就历史文选课而言,仅凭课堂上的64课时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员工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课外的自学、训练来强化。所以,我根据教学进度和员工的状况,定期布置员工翻译教材上不在讲授范围之内的选文段落,或者打印、复印一些古文献,让员工课后断句、标点、翻译以及进行史料分析,然后加以仔细批阅、评点。通过勤加练习,员工理解、运用文言文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关心员工的利益。首先,教师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要考虑目前员工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员工读书不易,要用心钻研教学改革,而不是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其次,教师要有爱心。教师要和员工打成一片,感情交融,怀着一颗热烈的“盼生成龙”的爱心。课外时间也要进行教育的延续,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任课教师课后与员工接触甚少。大员工以自学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大一新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大员工活,有许多困惑之处。因此,在历史文选第一节课上,笔者就把自己的E-Mail和QQ号告诉员工,希望员工无论碰到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惑,都可以找我交流。结果员工反映热烈,把我当成良师益友。虽然为此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我却感受到了做教师的满足和充实。
第二,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备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占卜、术数、官制、典礼、民情风俗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方面注意加强基础训练,一方面经常请教一些老教师,同时留意当前教学改革的动向。经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及教学探索,我逐渐适应了新形势下历史文选的教学的需要。